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认识!是管人、理事?是规范、流程?是一种平衡?表面看起来都是,但本质都不是。多年前做销售的时候,一次中层的竞聘上,总经理问:管理的重心是什么?当时也不知道,随口给了一个答案,那时真是不知道啊,他的“标准答案”是“管人”。多年过去了,那时的“标准答案”显然不再有任何意义,但对于管理的思考,却在延续。管理到底是什么,要怎么“管”?!
1、传统管理。通常大家认为的管理就是把事情做好,把人管好,那人管好了,事情也就做好了等等,但事情也是人做的,所谓对事不对人,我觉得很难说得通。以至于后来又诞生了中国式管理,讲究权术和权谋,追求所谓的平衡。树立一个目标,建立制度规范和考核标准,严格执行,是不是就能够实现任务呢,管理是不是就好起来了呢。很多时候,可能并不是。
2、典型案例。索尼也有很完善的管理体系,KPI做得也很完备,可惜,也破产了。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咎于KPI,更不至于像某些人说的,索尼就是被KPI搞垮的。但问题确实暴露出来了,这些管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做营销和管理都知道,消费者或者客户的真实需求是我们研究的原点,终点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唯一的目的是创造顾客。所以说,离开用户的真实需求和现实需要来谈管理,就线、传统管理之痛。
基础的规范还要的,否则没法正常运作,我们也不是理想国,乌托邦。但制度层却不是核心,制度层的完美形式应该是去掉那些外壳,让员工和公司不再博弈的一种保障,让员工安心,有长远的合作意向和贡献意愿。并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约束行为,把员工牵制住、“按住”。这一层也很少有中国企业做得好的。
找到一群有共同理想和爱好的人太难了,找到很难吗?我觉得应不难,难的是怎么在困境中坚持和突破,更难的是怎么在取得成绩之后还能继续的共存和分享。员工难在前者,老板难在后者。但本质上,难在后者。怎么通过一种利益的共享机制将合作成果、企业的发展成果巩固下来,否则原来想的再好,后续都变化,价值观也失去效力,好无用武之地!
合作、共赢、分享,这可太难了。每个人都觉得自身做了最多贡献,员工认为这样其实这也没问题;如果老板觉得自身做得最多、最苦、最累,我该拿80%,那就问题大了,这个公司一定是封闭的、缺乏进取精神、没有战斗力、无法持续,更无法做大。
曾鸣教授在《智能商业》中说道:未来的组织会演变成怎样现在还很难看清楚,但是未来组织最重要的原则却已经越来越清楚。那就是赋能,而不再是管理或者激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第一点,激励偏向的是事情结束之后的利益分享。而赋能强调的是激起创造者的兴趣和动力,给他合适的挑战。
以前传统组织是正三角金字塔管理模式,基层员工在最下面,中层逐级往上。而金字塔塔顶是决策中心,虽然大家谈要以客户为中心,而实际上在具体的经营中却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的。层层上报、层层下达的模式已经完全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解决客户的问题。
传统组织,人人只为自己的利益负责,公司的整体利益在哪里,没人管。这也非常好理解,做好自己的事情足够了,因为考核主要是考核这一些内容;如果做其他的事情,出了问题,反而令自己处于被动局面。
组织为什么没有效率,很大一个问题是“对人不对事”。领导说怎么做,下面就怎么做,至于对不对,领导负责。这种情况在老板层面也是如此,老板说这么干,吗要去反对呢?做错了也不是我的责任,是老板的决策。若下属的想法跟上司或者跟老板的想法不一致,就得不到重视,甚至是被压制。
移动互联时代是“对事不对人”,每个人只是对项目和方案的推进和完成负责。有好的想法,可以直接提出和表达,如果有新的优秀的创意,公司还可以支持你在企业内部创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新闻推荐
【2024-11-27】
【2024-11-27】
【2024-11-26】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3】
【2024-11-22】
【2024-11-22】
【2024-10-29】
【2024-10-29】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