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三令五申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可据新华社旗下的《经济参考报》报道,全国16省市的数百家中小学生校服生产企业遇到了新的烦恼:它们只有进入自称是“校服互联网+管理应用平台”的“阳光智园”APP,才能参与校服招标和供应服务。而该平台向校服生产企业收取货款4%的服务费,几乎瓜分掉校服企业约一半的净利润。
校服生产企业要想进入校园市场,就此“华山一条路”,再无他路可选。这幅“只能从此过”,且“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的景象,实在难言正常。更不正常的是,据记者在多个省份的调查,这场貌似由教育部门主导的校服采购模式变革,实际操盘者却是家普通民营企业。
可就是这家企业,被那些多地教育部门人士、校服生产企业指控,能罔顾企业们的实际承担接受的能力喊出“高得离谱”的“一口价”,能每年坐收20亿元以上的服务费,能在服务协议中写明“霸王条款”却让企业“欲拒不能”,能随意将学生家长用户和校服商户的资金在自个平台沉淀15天以上哪怕阳光智园平台在坊间舆情维度被质疑打成了筛子。
这些质疑涵盖很多方面,比如被校服业界诟病,阳光智园只是诸多同类网络站点平台中的“低值平台”,不具备直达各学校的服务能力,没办法实现家长便捷参与校服选购,也难以帮助商家实现销售增量;被业界认为,其“让家长与厂家直接对接,没中间商(学校)赚差价”的模式,跟校服特性不合校服销售通常会涉及教育主管部门、生产企业、校长、家长、学生等多方,是群体消费、统一团购,而不是像时装那样以零散和自主购买为主。
问题来了:这么一家所谓的“普通非公有制企业”,怎么就能挟实质性垄断地位之便,在未提供多少有价值服务的情形下,拿走校服生产企业净利润(一般在8%左右)的一半?怎么就能让企业“面对收费主体,没选的空间;面对服务价格,没有谈判的余地”,纵然对其“无异于打劫”的高额服务费行为极其不满,却只能接受?
答案就在于,阳光智园平台是头顶“”光环强势推进。该公司有负责人被指在推广会议中号称,“阳光智园不是某个公司的平台,而是教育部的平台”。而不少地方的中小学和校服生产企业,去年也接到教育主管部门指令,在指定时间点前必须入驻阳光智园平台,否则教育局将取消企业的市场准入资格。有的地方直接以省级教育部门的名义发出“通知”,要求“积极推动学校应用阳光智园平台”。
可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人员表示,从来就没以教育部的名义,下发过有关强制推广使用阳光智园平台的文件。在教育部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有关会议中,也只是说其技术和模式创新“供参考”。一个只是被点名的网络站点平台,到了基层有些地方,变成了教育部平台;一纸仅供参考的论证会纪要,到了省级及以下教育部门,变成“必须”,这值得寻思。
就算此举是打着“打破校方作为中间商的传统采购模式”、防止校服腐败的旗号,也明显不妥:以发文的方式点名“只此一家”,而不是多家并举“N选一”,非但是在落地逾两年的“校服新政”基础上的画蛇添足,还涉嫌违反公平竞争。
十九大报告中已精确指出:“全方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就是对此的落实。2016年6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式确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201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暂行)》,要求公平竞争审查形成书面审查结论、制定“一图(流程图)一表(审查表)”明确公平竞争审查基本步骤等。
在此情景下,很多地方仍出台“”,设定“规定动作”,要求学校、校服生产企业一定且只能用阳光智园平台,生造出一个“垄断怪胎”,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显然不搭,也难免让人质疑,这经过公平竞争审查了吗?若经过了,文件又何以通过审查?
以垄断的方式防“寻租”,绝非校服采购模式变革应有的要义,也有悖于公平竞争的原则。对此也该激活备案审查制度,对那些为垄断张目的“”进行“体检”,有错必纠,若有猫腻则依法调查追责,最终让这类借着搞垄断、借着垄断搞“扒皮式”攫利的行为早些“Game over”。
新闻推荐
【2024-11-27】
【2024-11-27】
【2024-11-26】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3】
【2024-11-22】
【2024-11-22】
【2024-10-29】
【2024-10-29】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