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属于同一个教育集团,但因为学校不同、教育阶段不一样,北京市朝阳区的余女士发现,今年自家上学的两个孩子,校服分别是北京市两家不同公司制作的,而且校服上标注的执行标准也有两个,分别是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和安全标准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B类。
校服,也被称为学生服、学生装,目前已在全国中小学校普遍推广,是教育装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总人数约为2.93亿人。如果以每一个学生平均4套校服计算(两套夏装、两套秋冬装),每年需要校服的数量约为11.72亿套。巨大的市场和需求量使校服的质量和安全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
校服被形象地称为中小学生的“第二层皮肤”,质量是其生命线和底线。近些年,我国加大校服监管工作,已基本覆盖正规校服采购各个环节。
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2023学生服产品质量监测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拥有学生服生产企业1600家左右,多以小微型企业为主。2023年5月到2023年12月,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组织有关纤维质量监测机构在全国18个省份开展学生服质量监测专项行动,共抽取学生服产品863批次,内在质量和安全要求检验符合率为93.97%。存在的主要质量上的问题为纤维含量、附件要求(绳带)、pH值、耐光色牢度、耐湿摩擦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起球等项目不符合。
“校服产品出现质量上的问题,根本原因可能包括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生产的基本工艺不达标、企业对标准理解不足或执行不力等。”国际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时尚与服饰科技服务高级技术经理鲍萍认为,为提升质量,校服生产企业应严格把关原材料的采购和检验流程,确保所用纤维等材料符合规定标准;优化生产的基本工艺,提高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确保生产的全部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研发技术,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校服产品的质量;加强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学习和理解,确定保证产品设计和生产严格遵循有关标准;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做严格的出厂检验;强化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安全标准,确保校服在安全性方面符合相关规定;设立专门的反馈渠道,鼓励学生、家长和教职工对校服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意见和建议。分析整理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校服的设计和生产工艺。
目前,我国已建立校服标准体系,确保校服的安全与质量,涉及的标准最重要的包含《中小学生校服》《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以及《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反光校服》等。“2020年,我国已经启动《中小学生校服》标准修订工作,目前正在等待批准阶段,相信新标准会促进提高标准服务校服产品质量提升的能力。”鲍萍说。
“根据我们的经验,校服的质量提升应当注重沉淀校服研发平台,持续完善校服产品研制体系;聚焦校服智能工厂,实现校服柔性‘智造’新趋势;全面落实质量品控管理,建设高效标准化售后服务体系;科技赋能,实现校服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迪尚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兼校服中心总经理周红文说。
校服也是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近几年,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正常采访时,纷纷呼吁和建议让校服成为“行走的美育符号”。
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校服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杜岩冰在2024年中小学校服质量提升与美育交流会上表示,校服产品既是物质体现,又是精神追求,其质量满意度必须得到重视。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质量意识,严抓质量管控;另一方面,监管必须从严,同时避免过度干预市场流通与开发。相关各方应一起努力,推动校服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小学生穿上安全、舒适、美观的校服。
“随着个性化、多元化、差别化以及定制消费理念的不断深入,各校为展现不同的学校风采和文化,在校服款式的设计上不停地改进革新,具有不一样织物风格、穿着风格、不同功能性的校服产品层出不穷。”鲍萍建议,高质量的校服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兼顾美观性,应结合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体育运动和课间活动需求、审美偏好、校园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进行设计,突出育人功能。应注重面料、色彩、款式的研发,并通过民主程序遴选出既美观又符合学生需求的校服式样。
新闻推荐
【2024-10-29】
【2024-10-29】
【2024-10-29】
【2024-10-10】
【2024-10-10】
【2024-10-10】
【2024-10-10】
【2024-10-10】
【2024-10-09】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